轻化名师讲坛(二百七十)预告:金属有机骨架(MOFs)与沸石硼酸铝骨架(ABOFs)的穿插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25
浏览:次
轻化名师讲坛(二百七十)预告
2025.11.25, 13:30-16:50
工四-204会议室

报告人 / Plenary Speakers |
|
杨国昱 教授,北京理工大学 题目:金属有机骨架(MOFs)与沸石硼酸铝骨架(ABOFs)的穿插 |

|
杨国昱,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现任教育部原子分子簇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委会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矿物复合材料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分子材料与超分子器件专委会及稀土晶体专委会委员;《Polyoxometalates》期刊顾问编委《Tungsten》杂志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结构化学》及《Fundamental Research》等期刊编委。2000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暨百人计划”, 曾获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2007)、政府特殊津贴(2009)、“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国家级领军人才(2009)等; 以第一完成人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 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08)、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0)及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1)等; 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19); 2014~2021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化学科学领域)。长期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研究 主要包括: 1、过渡金属氧合团簇; 2、稀土氧合团簇;3、锗氧团簇;4、硼氧团簇;5、混合金属氧合团簇;6、硼锗氧合团簇;7、过渡金属硼氧团簇;8、氧合团簇有机骨架及空旷骨架;9、基于氧合团簇单元构建的催化、激光、多孔及光电磁材料等。
|
|
|
|
|
郎建平 教授,苏州大学 题目:光响应配位聚合物单晶平台:有机合成、反应机理和光致机械运动 |

|
郎建平,苏州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2001年日本名古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2001.3-至今在苏大任职。被评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苏州大学首批东吴学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江苏省第三期“333工程”突出贡献奖、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卢嘉锡优秀导师奖、第二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金属团簇的设计、合成、结构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晶态MOFs内的光化学精准有机合成、具有刺激响应的配位聚合物(团簇)的设计合成及智能材料应用、纳米MOFs材料的合成及其对若干无机和有机小分子的精准转化等,在Chem. Soc. Rev., JACS,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AM等发表论文520篇,他引15000多次,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授权50件;曾获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杰青项目、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等,现为Dalton Transactions和Scientific Reports的国际顾问编委。2015年-2019年被选为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和2020-2024年被选为化学领域中国高被引作者。 |
|
|
|
|
崔勇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题目:手性聚集与结晶 |

|
崔勇,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所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科技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和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国家重点研发等多项课题。主要从事手性聚集和结晶方面研究,实现手性位点单分散多孔材料的精准合成,模型化了手性分离和催化过程,创建了手性多孔催化和分离新体系。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和上海科技精英。兼任Materials Horizons科学编辑、Chem Soc Rev和Sci China Mater等期刊编委。201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
|
曾明华 教授,广西师范大学 题目:配位协变序列共价反应过程及机理研究 |

|
曾明华,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5),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8),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7-2023)。主要学术成绩:(1) 提出并实现多层次串联扰动普适化制备MOF玻璃的中国方案,基于相态演变过程拓展出高温下的动态化学研究;(2) 提出固-液结构信息关联性的概念,建立了综合利用“质谱+晶体学+理论计算”,阐析复杂配位分子簇组装过程与机理并指导其分子定制的新方法;(3) 提出配位协变序列共价低聚反应概念,较系统研究原位自催化串联反应的位点选择性、反应过程及机理,揭示限域杂原子与杂环排列新次序。
|
|
|
|
|
朱美怡 博士,Chem & Bio Engineering期刊编辑 题目:从作者到编辑:谈科研论文写作与投稿策略 |

|
朱美怡,博士,Chem & Bio Engineering期刊编辑。于2021年获得浙江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浙大温研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晋升副研究员。朱博士凭借丰富的一线科研经验,转型投身学术出版行业。目前,她作为核心成员负责Chem & Bio Engineering期刊的运营与发展,致力于为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与学术交流平台。
|
|
|